国家权力来自人民,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公民既要接受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应成为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主体。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又一次极为重要的全面提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又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是中国政治文明进一步提升又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是从过去单纯地强调政府严格执法向强调共同推进、一体建设的转型升级。
法治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力保障,司法公正与公信是建成法治中国的关键指标和本质要求。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法治中国概念。(作者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来源: 人民日报 进入 江必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治 法治中国 依法治国 。在这个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两次深刻的转变: 一是从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是从规范执法行为向由行为到程序、由内容到形式、由决策到执行一体规范的转型升级。
是从依法管理向依法治理的转型升级。人民法院作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者、维护者和捍卫者,应当主动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极大权威,坚决落实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原则,深化司法体制和机制改革,坚持公正司法,切实保障人权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建成公平公正、良法善治、平安和谐的法治中国而履职尽责。而民主主义由西方传入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社会上扎根不深。
1898年6月8曰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事 诏表明,朝野上下已有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制度性问题,并思考通过制度攺良来拯救丶攺造丶建设国家。此两文出,宪政一词,大行天下了。通过领主之间各种附庸关系以及农民对领主的依附关系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型的制度。宪政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对现代政制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究竟是什么呢?三若从源头去考察,近现代宪政民主政制,在西方是内源的生存与发展意识产下的种子 生长与发育的结果。英国在百年战争后不但一无所获,还丧失了几乎所有在法国的领地,结果迫使其放弃大陆制霸的企图,转而向海上发展从而走上了海上帝国的道路。
一个天朝帝国能够按受西方的宪政理念确实不容易。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司法体系,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所以,在民主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博弈历史上,民主主义虽然因为符合于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多次取得胜利,但封建专制主义的势力很快便卷土重来,重新掌握国家权力。讲近现代宪政民主政制姓资 也是按头做帽——恰如其分。
此后,各地纷纷成立以宪政为名的民间组织,如1907年12月的湖南宪政公会。从宪政的实质就是限政的视角来看,19世纪末之前的日耳曼民族社会可以被视作为某种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林立中独存的一种封建君主立宪民主政体,条顿(泛日尔曼)民族的政治理念也构成了欧洲各国近代宪政民主政制的三大思想渊源之一。17世纪的科学革命带来了18世纪的技术革命的高潮:达比父子焦炭炼铁带来钢铁技术革命。一边是胜利者的高度舒适和安全感,一边是贫苦百姓和异教徒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人命丧黄泉,整个欧洲陷于黑暗之中。
这是典型的封建制与资本主义二元对立的解释。欧洲学中国花了400年,英国学大陆花了200年,德国学英国花了70年,美国学欧洲花了50年,战后曰本丶西德学美国花了15年。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的良心与上帝的正义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马关条約》(1895年4月17日)之前,中国有一个30来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大框架中的内外合作求自强的洋务运动。
二宪政一词,不是外来词,但其理念却来自西方。立宪政体 在中国一开始就带有参照西方近现代宪政民主政制而顶层设计的色彩。立宪政体这个词,就是从五大臣出洋考察回来后的奏折源起,开始流行的。这时的中国是-个保存着传统的固有文化在现存国家中年龄最高的中国。而后来的立宪政体 的提出,等于突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对制度输入之抵制观。十字军东征是普通民众第一次出现在欧洲历史上。
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宪政民主政制的故乡也是如此。
在谈到为什么我们会一直处于有宪法而无宪政的状态时,杜光先生认为,宪法是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韦森教授还对近现代欧洲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下的法律制度的生成原因做了理论的和历史的分析,认为,从古希腊城邦国(尤其是雅典)到古罗马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以及帝国时期的法律制度、法学思想和政治民主传统,以及古希伯来文化精神和基督教宗教理念,尤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发生的基督新教改革,均在近代西方宪政民主政制与法律制度生成、建构和演变中起了某些的作用。
所以,我宁愿相信立宪政体 提出的初期,是立身于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的经验 性体会。而查理曼登上法兰西王国的王位(公元732年)以后的1000年中,欧洲大陆在政治上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之举。
这种混乱的状态产生了欧洲封建制度:人们都以契约的形式建立某种人身依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地产的分封和转让。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有勇气对君主丶主教和信条做出独立的判断。由此,钱乘旦和许洁明认为,为什么近代资本主义方式最先在英国成长起来,这里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克隆普顿的骡机带来纺织工业革命。
如,1930年代,胡适丶张佛泉等人敦促国民政府停止训政,起草立宪,走宪政治国之路,就遭钱端升丶梁漱冥等人的质疑:以中西文化之大异,现实国民素质之低劣,政治之黑暗不成熟,不仅求法而不可得,还有可能造成有法而不能实行,不被人遵守而离法制更远 之后果。最近,何新先生认为西方古希腊史造假,并不遗余力地揭露其它造假。
从此,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在改革后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
对于中, 那时也曾有过理论丶制度丶道路的自信。梁启超写下《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
最后是哥伦布为欧洲送去一个全新的世界。或者说,是人们用一定的自由来换取帮助和保护的制度。这些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历史抽象,总缺乏一种从合理合目的走向不合理不合目的,又从更高层次的不合理不合目的走向合理合目的的真实的全景式的历史逻辑演进图象。因此,洋务运动破产之后,朝野有识之士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聚焦在宪政民主政制上。
下面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近现代宪政民主政制的故乡只能是西方? 为什么讲近现代宪政民主政制姓资 是按头做帽——恰如其分的(这里讲的姓资, 不能等同于《红旗文稿》和《环球时报》的反宪政宣言中的那个对立着的抽象的姓资 与姓社 ——现实中的社 的影子在那里都不晓得,谈什么对立着的抽象的姓资 与姓社 呢)?用不着同普世价值挂钩,宪政制度和理念并不是什么普遍性的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最早是从欧洲,主要是从英国萌芽起来的,后来经过法国大革命再经美国独立战争并借助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而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政治制度模式——虽然含有种种基因缺陷,但宪政民主法治的稳定性和优越性依然明显。但,这种自信动揺于中曰甲午之战倒旗失败之后。
如果面对着历史回音壁,今日的《红旗文稿》和《环球时报》的反宪政宣言,及更多的正方与反方的大争论,我们可以听到自105年前清末的《宪法大纲》以来的历史回声:——中国,有过十多部宪法。如同城市崛起于庄园间的空隙一样,从经济到政治都是独立的城市,在教皇统治的空间打开了一个缺口: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丶宗教改革丶思想启蒙只能来自封建制的故乡。
五大臣考察回来,连折敷陈:宪法所以安国内,御外侮,固邦基,保人民……且立宪政体,利君利民,独不便于庶官也。市民在12世纪时已掌握了一切主要的市政机构,设立商业税和财产税,并把税收用于以城防为主的公共建设。